第246章[基隆市仁愛區] 獅球嶺大觀

  • william.luo
  • 2,185 次點閱
  • 10 次拍手
本文為網友的心得,以下內容不代表健行筆記立場。

旅行日期:18.09.24   

關鍵字:海洋廣場、基隆車站、獅球嶺砲台、劉銘傳隧道(基隆市安樂區)

f_24212156_1.png

「在一年當中,基隆下雨的日子將近三分之二,但是我每一次到基隆,天氣都非常好。」弟弟時常驕傲地說,當然,這次週末的基隆,一樣是有著藍天白雲的好天氣。

f_24212162_1.png

海洋廣場面向基隆港,民國98年(2009)完工啟用,民國100年(2011)4月,基隆市第一座人行陸橋──中央獅子橋拆除,除了拓碑誌事以外,原本放置橋上的「鳶碑」透過基隆鳥會爭取,重新設置於海洋廣場上,由於基隆港經常盤旋著黑鳶,就像港內船隻往來一樣,是市民生活的一部份,民國88年(1999),黑鳶票選為基隆市的市鳥。

f_24212164_1.png

1.

f_24212174_1.png

基隆鳥會的成立也和黑鳶有關,20多年前創辦人沈振中在學校任教,發現黑鳶棲地遭受破壞,於是號召30位志同道合的鳥友組成鳥會,不只關注鳥類生存,基隆在地的生態環境也是鳥會致力保護的目標,「MIT台灣誌」曾經訪問理事長沈錦豐先生,面對著海港,鉅細靡遺地解說黑鳶的故事。

f_24212182_1.png

民國88年(1999)黑鳶票選為市鳥之後,同年12月的老鷹日,當天來了32隻,那是基隆有紀錄以來黑鳶最大量的一次,民國100年(2011)老鷹剛好也來了32隻,沈錦豐接受採訪時表示,基隆有70%的時間吹東北風,東北風從基隆港的外海吹到港岸第一排建築物時,風會往上抬升,黑鳶很喜歡從外港飛進來,然後到建築物前環繞一圈。

f_24212188_1.png

黑鳶其實就是「老鷹」,因為是留鳥,一年四季都可以觀察得到,1月到6月是繁殖季,繁殖季通常在巢附近活動,所以在基隆港看到的黑鳶會比較少,7月份幼鳥離巢時就會來基隆港,一天當中,中午前後黑鳶比較多。

f_24212189_1.png

沈錦豐也表示,「兇猛」是人類對黑鳶的印象,事實上,黑鳶是食腐性的猛禽,以死魚、雞、鴨內臟為主食,所以港前的「崁仔頂漁市」從清朝發展開始,基隆便一直是黑鳶生活領域,不過,根據商港法,基隆港不能遭受汙染,因此,民國93年(2004)基隆鳥會跟農委會合作訂定「黑鳶保育行動綱領」,決定適度維持黑鳶生存所需。

f_24212190_1.png

2.

f_24212191_1.png

距離海洋廣場不遠,基隆車站民國104年(2015)啟用,外型有如一艘郵輪,遙遙指向港外浩瀚的海洋,忠一路和港西碼頭一帶的工程正如火如荼,擠滿人潮與車潮的路口,景象有些紊亂,但這也或許是都市門面更新必經的過程。

f_24212193_1.png

從大廳走下月台,區間車停靠在新穎的車站裡,我才突然想起,小時候一次全家人搭乘火車到基隆遊逛廟口夜市的回憶,同樣難忘的是,尚未鋪設廣場的港濱傳來陣陣魚腥味,地下化前的基隆車站,夜空下白熾燈光,瀰漫濃濃的柴油氣息。

f_24212194_1.png

過了一陣子,終於從車站南端走到北端,除了辦公室裡的站務人員,整個月台已經沒什麼人了,軌道盡頭矗立「臺灣鐵路縱貫線起點」,文字貼在壓克力板上,縱使隨著新站落成,鐵路路線稍微調整,由於總距離不變,起點標還是擺在基隆車站內,只是對許多鐵道迷而言,舊站裡標示起點的木牌,似乎更有懷舊的感覺。

f_24212204_1.png

3.

f_24212205_1.png

基隆市區後方,獅球嶺砲臺海拔155公尺,砲臺附近的「樂觀亭」可以眺望整個市景,中興、大業隧道正在山腳下,中山高起點迎向基隆港,高速公路兩旁樓房櫛比鱗次,外觀高聳巍峨的基隆嶼,彷彿與港口僅僅咫尺之遙;再從樂觀亭的另一頭俯瞰,中山高繞過七堵一帶起伏丘陵,蜿蜒駛向臺北市,一個山丘坐擁兩個世界,不難相信此處曾經是兵家必爭之地。

f_24212207_1.png

f_24212209_1.png

清光緒十年(1884年)爆發中法戰爭,基隆成為主要戰場,當時福建巡撫劉銘傳親自前往獅球嶺督軍,而法軍李埤斯(Lespes)以側擊方式,猛轟基隆二日,劉銘傳命大軍撤至水返腳(今新北市汐止區),獅球嶺砲臺不久宣告淪陷,同年十二月底,清軍向法軍發起多次反攻,卻都無法奪回獅球嶺,直到法國與清廷簽約講和才撤退。

f_24212211_1.png

雖然位置險要,獅球嶺砲臺總是無法抵擋無情的歷史洪流,光緒21年(1895)6月3日,從澳底登陸的日軍已經攻下瑞芳,大雨中全力進攻砲臺,原本易守難攻的要塞,卻因為粵勇軍紀不佳,彼此互相攻擊鬥毆,讓日軍順利攻下,傍晚時分,潰敗的正規軍和義勇軍只能倉皇湧向臺北城。

f_24212238_1.png

4.

f_24212250_1.png

※劉銘傳隧道

劉銘傳隧道又名「獅球嶺隧道」,興建於光緒14至16年(1888~1890)間,由光緒13年(1887)成立的全臺鐵路商務總局管理,除了聘請英、德工程師顧問之外,工匠多是徵調官方兵勇為主,日治以後另闢竹子寮隧道而荒廢,劉銘傳隧道全長235公尺,北段屬堅硬岩盤,南段軟土潮濕,所以以磚拱補強,洞口有門額「曠宇天開」,是劉銘傳的手筆。

f_24212261_1.png

日治時代以後,砲臺逐漸荒廢,現今僅存一指揮所與砲座,指揮所由石砌成,內部有房間與通道,而砲台基座呈扇形,朝向東北方的基隆港口,是清末小型砲臺代表之一,主砲座之外,距離砲臺約兩公里處,劉銘傳隧道正上方還有「西砲臺」遺址,處境淒涼鮮人聞問,究竟該慶幸烽火已遠,還是為歷史見證的埋沒而感慨呢?

f_24212263_1.png

折返回俯瞰市景的「樂觀亭」,中山高上車潮依舊熙來攘往,和基隆的繁華一起度過數十年日落月升,基隆新站落成,基隆嶼即將開放登島,馳騁於北海岸的黑鳶,依約在每年七月聚集到海港旋轉、飛躍,微風中捎來濕潤的水氣,基隆,距離大海真的不遠。

f_24212264_1.png

參考資料

1. 徐如林、楊南郡(2014)。《浸水營古道 一條走過五百年的路》。臺北市: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

2. 戴震宇(2003)。《台灣的城門與砲台》。台北縣新店市:遠足文化

3. 20160417【719】MIT台灣誌 大藍海港到煙波水庫 在基隆天空的自在飛羽

延伸閱讀:基隆市系列

  1. 第217章[基隆市暖暖區] 最潮潤的谿谷
  2. 第216章[基隆市中山區] 北觀) 最接近的海洋
  3. 第184章[基隆市信義區] 槓子寮砲台
  4. 第107章[基隆市七堵區] 七堵小記
  5. 第042章[基隆市中正區] 北觀) 千疊敷 萬人堆 天涯海角--和平島

留言

預設頭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