趁著228假期天晴空檔,安排一段山林的洗禮。臨時決定出發,就從口袋裡摸出這條,常在心裡出現的家常路線…烏山-灣潭-北勢溪古道C形連走。
全長約11.5公里,三條古道各有風味,人文與歷史的痕跡令人玩味,以7.5小時來走,很慢很慢的咀嚼與品嚐,消化成對人生體認,堆積在腦海中成為智慧的點滴。
由於三段古道沒有頭尾連接,建議是兩車接駁,否則要等公車或是步行到停車處,有一點距離,約5公里。登山健行有趣之處,並不在登頂那一瞬間的快感,或是筋肉放盡力氣的淋漓痛快,接駁與後續安排,也是健行的一個部分。就像演奏一首樂章,每個章節環環相扣,該快的時候快,該重複的時候重複,應該有休止符,也要休足滿拍,整個樂章才能處處精彩。
我們選擇一車放置於料角坑-六和橋旁,六和橋旁就有公共廁所,很方便清洗泥濘的鞋子與登山杖。
要到達六和橋,必須在雙泰路經過壽山宮後,雙泰二號橋旁叉路,右轉入料角坑。放置好車輛,並把抵達時要換穿的乾淨衣服留下,便驅車前往烏山古道入口。
烏山古道入口也是在雙泰公路上,明顯目標便是16.5k處的青山雲霄精舍,通過精舍,便可以在路邊停車。精舍後方那座山,便是烏山。
從道路轉入民宅,烏山古道的入口就在民宅之後,民宅主人很熱情,狗兒也很友善。
不用懷疑,入口就在後面,像極了埃及金字塔入口,或是美國諜匪片中的秘密基地,都用民宅作掩護,只有相信的人,才得以求其門而入。
穿過民宅,古道就要開始囉!!
烏山古道是此行三段古道中,唯一需較費體力,最高點在接近前往網形山的鞍部,即便如此,爬升也只有約120公尺,一般體力即可勝任。步道長度不長約2.5公里即可抵達灣潭,卻是三段步道中我最愛的一段。一入步道,可以看到初春時的破傘蕨嫩葉,非常可愛,這是季節限定版才有的。
通過炭窯遺址指標。
烏山古道上樹木林立,只要用心,處處有美景。
往網形山及豎旗山分岔路,此處的鞍部,幾乎就是此行的最高點。
古道上的石階。
烏山古道,迷人之處,就在鞍部之後,步道兩旁,視野寬敞,可以欣賞樹林之美,高聳的樹上,掛滿鳥巢蕨,有回到侏儸紀世界的感覺,千萬別只是努力低頭走過。
站在林間深處,抬頭仰望林梢,心裡忽然閃過杜甫的一首詩:
名豈文章著 官應老病休
飄飄何所似 天地一沙鷗
經過土地公,烏山古道就接近尾聲了,雙溪的古道,是全台土地公廟最密集的地方。
奉上日前參加金門馬拉松時,採買的金門花生貢糖,祈求一切順利安康。
看到路徑旁有鄉民放置的香菇架,就是要走到民宅了。
從民宅旁離開古道,順著下,小走一段公路,很快可以到公車站牌,這裡的社區巴士是免費的,但是班次並不多。
正巧碰到巴士來了,真是可遇而不可求,可惜我們才完成第一段旅程,還不急著上車,就目送公車離去。
公車站牌旁,有一個公共廁所,有清水及垃圾桶,方便山友做簡單清理。
接下來,便是灣潭古道。灣潭古道也是淡蘭古道的一部分,灣潭古道已經整理相當不錯,有石板路及碎石路,適合親子或長者共遊。
前方為有應公,就遠遠的拍個照就好。
此時水量豐沛,清澈見底,可以媲美砂卡礑步道。
路途上會經過幾處會靠近溪旁,可以親近溪水,看看溪中的魚。
灣潭古道上,有多處瀑布,景色秀麗。
山壁時有山泉滲出,如果不想帶太多水,或是想嚐嚐天然過濾的山泉,此為不錯選擇。由於此行已經計畫將於北勢溪古道上進行下午茶,所以決定取水。雖然身旁就有取之不盡的溪水,但相較起來,經過岩壁層層過濾的水,遠比溪水還乾淨,因此在此取用山泉水,準備下一段路程實作下午茶使用。
以前這家餐廳,還沒有這麼大張旗鼓放置招牌,不過看到了這個招牌,表示灣潭步道即將結束。
離開灣潭步道,回到烏山公路。
穿過張家莊露營地,前往三水潭。
旁邊有一個導覽圖,可以參考路徑。
抵達福德祠,土地公已遷入後方新建的大廟,留下舊居供人瞻仰。很多山友也選擇在此休息,有桌椅跟廁所供遊客使用。
此處風景宜人,可以拍很多美照。
來張飛天吧!!啊.....有一個沒飛好....。
玩夠了就要上路了,先穿過兩旁私人營地。
繞過產業道路,北勢溪古道入口,就在路的盡頭。
北勢溪古道,是沿著北勢溪而行,幾處彎折處,有美麗的景色。
每次都選擇在這片平坦的石頭上休息。
拿出剛剛在山壁上收集的山泉水,準備下午茶時間。
遠望平潭,即使身旁就有湍急的溪,心也會平靜下來,真正的寧靜,不是來自環境的安靜,而是心靈的平靜。
用完下午茶,準備啟程。
來到中正橋石碑。
現在的中正橋,只剩下這樣了
很快看到民宅,就是步道的終點。
穿過民宅,走上馬路。
跟民宅的爺爺奶奶借水清洗一下裝備,爺爺正在生火準備烘香菇,說他已經96歲,奶奶則是91歲,拿著鋤頭從田裡回來,完全看不出他們的年紀。
前行,遠處已經看到早上停放的接駁車了。
六和橋下,有公共廁所,可以清理裝備。
舊橋,以及橋上的接駁車。
走上料角坑六和橋,珍惜最後的一小段路,三段古道串成一個小小的C形,每每走到此處,總有些意猶未盡。
人生,就是一連串的偶然與必然的組合:
生是偶然,死是必然。
偶然地選擇了這段古道行,必然地要離開賦歸,這趟旅程在此留下一個句點。